现代教学目标观认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学生只有在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教学。现在的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政策。而且新课改三维目标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仅依靠每位教师强烈的心育意识,更需要我们高超的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心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心育的能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一、每位教师都要有强烈的心育意识。
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心育意识,才能充分认识学科心育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利用或创设各种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与策略去培养、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是实施心育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学科心育意识的提高是开展心育的基础和前提,是落实全员育人,提高心育效果的关键。
二、各科教师要具备必要的学科心育能力。
学科心育能力,是指教师符合学科心育活动要求,影响学科心育活动效率的个性特征的综合,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机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一种特殊教育能力。
三、自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因素。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与学生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处理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保持心理健康。
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必然会导致不当 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所以教师保持自身的心 理健康十分重要。
网址:http://xyl7965.kuqiw.cn/news/itemid-2208934.shtml